民风淳 产业兴

于都“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成效显著

2022年09月14日 17:48编辑:汪红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现在村里矛盾纠纷少了,干群关系和谐了,集体经济发展好了,百姓更富裕了,这一切都得益于村里推行的红色治理。”全国省级法治报“红色治理看江西”采访团记者来到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采访时,红军烈士后代、退役军人孙观发开心地对记者说道。

  近年来,梓山镇潭头村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让乡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图 刘知远 邱义腾 记者刘尊爱 全来龙

  美丽乡村

  纠纷越来越少了

  潭头村村民王某驾驶二轮摩托车从于都县城往梓山镇潭头村方向行驶时,撞上前方同向行人易某。易某受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双方因责任界定不清导致赔偿一直谈不妥引发纠纷。

  潭头村红色调解员刘称生接到反映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讲事实、讲道理、讲法律,最终,双方当事人签订了调解协议,一场剑拔弩张的赔偿纠纷就此平息。

  “我们推选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乡贤、老党员等组成理事会,并牵头组建‘红色调解志愿队’‘人居环境志愿队’‘乡风文明志愿队’和‘公益事业志愿队’等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队伍,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关爱老人儿童、培育乡风文明和调解矛盾纠纷等多种志愿活动。仅今年以来,潭头村已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100余次,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的目标。”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向采访团记者介绍说,该村充分发挥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学法带头人、法治宣传人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法律明白人”培训,营造良好的“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法治氛围。

  据悉,潭头村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民风越来越淳了

  “为了让乡村更美丽,红军后代、党员、烈士子女带头,把过时的牛猪栏、厕所拆除,改建成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等,让村民住进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新村庄,现在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网通路,门前屋后绿树红花。”刘连云向采访团记者介绍说。

  红军烈士后代、退役军人孙观发对此深有感触。“以前要靠干部管,现在村民会自觉做,主动搞好门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公共道路、广场上有脏乱的地方,大家都愿意动手去清理,谁家的老人小孩在家暂时没人照顾,都愿意主动去帮忙,民风越来越淳了。”

  潭头村孙、刘两姓祠堂为明朝中期所建,距今约有550年。孙、刘两姓先祖共建祠堂,成为潭头村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也昭示了村民们敬祖睦邻重孝道的优良传统。现在的潭头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开展了移风易俗、“五星创评”以及“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在全村形成了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爱国爱家的文明新风。

  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潭头村通过党建引领,抓乡村治理人才培育,从红军后代、老党员、烈士子女、创业能人、致富能手中发现苗子、发展党员,解决人才引领问题。目前,村“两委”班子中致富带头人比例达80%以上,并储备了一批“能人”为后备力量,组建了一支有能力、有热情,靠得住、敢担当的队伍。

  “我们依托潭头‘红色、古色、绿色’资源禀赋,按照‘富硒产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合作社,组建了旅游公司,开发了特色农产品、休闲采摘、农事体验、文化馆、讲演堂等系列乡村红色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村民们也因地制宜办起了富硒餐饮、乡村民宿。”刘连云向采访团记者介绍说,2021年合作社实现收益200万元,全村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实现附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了解,潭头村成功入选全国扶贫交流基地、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

  “潭头村只是于都县推进红色治理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于都人民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把党的领导贯穿红色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保证市域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于都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俞金林表示,当前,于都县以建立健全“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为抓手,广泛发动老红军、老党员、烈士子女等,组建红色志愿服务队、红色救援队、红色巡防队等队伍,积极参与风险防范、应急处置、重点人员管理等社会治理工作,大力推广“打铁佬调解”“红色志愿服务”“长征源红色治理”等一批特色亮点,奋力创造新时代社会治理“第一等的工作”,为建设富强美丽平安幸福“四个于都”,争当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排头兵贡献政法力量。

  来源:新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