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抗旱记

2022年09月27日 10:12编辑:汪红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将希望凿入地下,期待“水龙”腾空而起;将目光投向天空,等待一场甘霖倾泻而下。

  追着水跑,追着云跑,心里系念着的,是田里的庄稼,是人间的烟火。

  随着旱情的延续,极端干旱带来的灾情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9月17日至20日,新法治报记者一行,环绕鄱阳湖,辗转多地,看到很多感人的抗旱画面和动人的抗旱故事。一幅入地上天的立体抗旱画卷在赣鄱大地上徐徐展开。

  引水入渠(图/记者徐国亮)

  将装弹箱抬上作业车(图/王琨)

  追逐着水流,跑向自己的田里

  9月18日17时30分,在鄱阳县莲湖乡莲北圩龙口电排站,种粮大户李建民早来了半小时,为的是赶在与前一班“守泵人”交接时,先上土坝看看,仔细检查水泵的抽水情况。

  土坝上,正在进行抽水作业的水泵有四台,源源不断的水从泵口喷涌而出,流入事先挖好的水渠。这些水很快会流入田间地头,滋润农作物。

  自7月下旬以来,鄱阳湖水位迅速下降。莲南、莲北圩田块地势落差较大,无法通过圩堤闸口对圩内进行供水,农作物得不到灌溉,造成全乡近4万亩圩田不同程度受灾。

  8月,莲湖乡政府启用所有提灌设施,并保证各提灌站24小时不停歇。在那之后,该乡的种粮大户便自发成为“守泵人”。

  “守泵人”三天一班,24小时巡守,更主要是防止突然停电无法作业、水泵没水抽被烧坏等情况发生。

  一开始遭遇旱情时,不少种粮大户们尝试自救,可是收效甚微。“种粮大户们将缺水的情况反映之后,乡政府很快就决定安装机组抽水入渠。”种粮大户毛国鹏回忆说。

  “从乡里决定将水泵安放在龙口电排站到出水,总共花了36个小时。”莲湖乡政府人武部部长杨建业说。

  “水泵装好之后,水出来的那一瞬间,我们的第一念头就是:稻子有救了!”李建民忘不了来水时的兴奋,“有20多个汉子激动得丢下手里的工具,追逐着水流,跑向自己的田里。”

  “全乡共有19个这样的水泵,现在基本能保障我们乡的农田灌溉用水了。之前几乎每天都有种粮大户打电话给我,希望帮忙供水。”杨建业说。

  说完,杨建业打开微信,点进了“莲湖乡种粮大户交流群”,里面有群友139人。“凭良心说一句,莲湖乡抗旱力度真是杠杠的!党委政府全力以赴了!”这是最近的一条群消息。

  杨建业说,该乡累计投入抗旱资金380万余元,其中乡镇投入185万元,群众自发投入195万元,投入人力4500余人次。

  种粮大户心里的石头已经放下一半,而另一半则是放在了守泵上。

  电排站的一间闸房内,里边有一张竹床,李建民累了就睡在上面。大多时候,他是站在闸房的一扇窗户前,观察四台水泵。更多时候,他会走出房间,踱步到水泵旁,在土坝上驻足片刻,观察水泵的抽水情况。

  9月19日18时,李建民结束了一天一夜的守泵任务,在与下一个“守泵人”交班后,他要去自己的田里看看了。

  “全力以赴,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8月6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退至12米以下,进入枯水期,较正常年提前100天;9月6日,退至8米以下;9月18日8时,水位退至7.39米。

  鄱阳湖水位持续快速走低,沿湖359万城镇居民和4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影响。庐山市取水口的莲蓬头最低处离湖底仅0.5米。

  “我们向庐山市委市政府作了保证,全力以赴,不计成本,确保供水!”江西省庐山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剑明说。

  据了解,在中秋节前后,该公司对取水泵站的趸船周围及河道进行了疏浚,使得趸船(莲蓬头)取水头部离湖底有2.8米左右的距离。“目前的距离,可以保障庐山市主城区16万居民用水。”吴剑明边介绍着,边带领着记者走向趸船。

  上了趸船,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耳边,四台机组正在进行抽水作业。

  吴剑明拿出一根细长的杆子插进湖底测水深,拔出来之后,观察到杆子上的水痕约4米。这是每天都要做的功课,一旦水深没达到标准,就说明底下有淤塞,要立即进行疏浚。

  吴剑明说,如果水位进一步下降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我们现在不管是城市水厂或是农村水厂,都处于超负荷供水的状态中。没办法,尤其是农村还要保农田灌溉。”吴剑明无奈地说道。

  不断下降的水位对湖区的水质也带来了影响,蓝藻水华爆发的风险上升,同时水源的浊度也从平常的30度左右升高至100度以上。为了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该公司水质检查中心正在不断加强水质检测。

  9月23日6时,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7.10米,刷新鄱阳湖有纪录以来历史最低水位。他们正在进一步观察,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出水的时候,心情一下就开朗了”

  “离远一点,不然水会喷到你们身上!”

  9月17日,在都昌县中馆镇中馆居委会汤家垅自然村,正在打井的但松民一边扯着嗓子喊,一边从操作台上撤了下来。

  不一会儿,“砰”的一声,一条黄色“水龙”喷涌升空。

  落下的水珠打在了几名干活的村民身上。虽然身上被打湿了,他们却欢呼起来。

  以前在农村,水井随处可见,也诞生了一个特有的职业——打井人。但松民就是一名打井人,有着20年打井经验的他,对于大概多少米深能出水很有把握。

  “9月份以后,很多地方要打到200米深才出水。”但松民说,“湖口、鄱阳、彭泽、景德镇、乐平,最近几个月我们一直在这几个地方转,眼看着井是越打越深。”

  事实上,为了保障农田灌溉,汤家垅村小组早期还组织加固了“三塘水堰”水塘。但8月以来,由于持续高温少雨,这个能蓄1000立方米水的水塘已干枯。目前,打井取水是自救最普遍的一种途径。

  汪龙胜是一凡农业公司现场负责人,但松民就是他请来的。为了尽快请来打井人,他曾一度辗转难眠。

  一周前,汪龙胜打电话向汤家垅村小组组长汤学洋求助:“组长,田里快没水了。”

  “我马上联系打井队!”汤学洋迅速回话。

  然而,因全省受旱较为严重,打井队最快都要三四天之后才能进场施工。

  但松民说,近期接到很多电话邀请他去打井,一般对方都会说“加急,可加钱”,但他只能回:“不是钱的事,我们现在真忙不过来!”

  给一凡农业公司打井一事安排在了9月17日。在机器的轰鸣中,传来但松民的吼声,“100米,到水!”“水量不够,继续钻!”“150米,再次到水。”“继续!”

  “因为今年天气干旱,水量不够,原先打的井都是150米左右,现在还得再加深50米到100米。”但松民说,“这样一天下来只能打一口井。”

  “可以收钻了。”当天17时,机器刚一拔钻,水柱就冲天而起。

  与此同时,站了一天的但松民悄无声息地捶了捶腿,在村民们的热切目光下准备收工。“我们打井人每次(看到)出水的时候就特别高兴,心情一下就开朗了。”

  在他们身后,水流进田地里,农作物迎风起舞,很欢快的样子!

  一旦有条件,立即通知作业队

  打开装弹箱、拿出增雨弹、塞进弹道、摇起炮架、调整角度、瞄准云层、按下控制键。没过一会儿,脸上就会感受到湿意,效果好些的话,可能会是场大到暴雨。操作完后,坐在返程的皮卡车里,静静听着雨点砸落在车上的声音……

  近期,都昌县气象台台长吴谦脑海中重复过无数次的这样画面。只是,天公经常不作美,让人工增雨无法进行。

  9月17日9时,正值周末,吴谦在单位值班。他坐在电脑大屏幕前,看着当日气象的各类监测数据,预测哪些乡镇有人工增雨的作业条件。

  一旦发现有作业条件,他会第一时间通知作业队赶往当地。其实,就算没有作业条件,吴谦和同事每天也会开着作业车到乡镇蹲守。

  这些天来,都昌县所有的乡镇他们跑了不下3遍。“今年旱情太严重了”,吴谦想抓住一切机会增雨。

  今年都昌县一共开展了14次作业,有三四次作业达到了大到暴雨的效果。

  8月29日,气象台监测显示大沙镇有作业条件,吴谦一行人立刻驾驶着皮卡车前去蹲守。从20时等到次日凌晨1时许,终于等到了最佳的作业时机。在征得空管同意作业的答复后,他们立即发射了两枚增雨弹。

  没过多久,淅淅沥沥的雨落了下来。

  吴谦坐在返程的皮卡车上,听着雨水敲打车身的声音,心里说不出的轻松,他希望此时正有村民醒着,能同他们一起欣赏这场甘霖。

  几乎每天都会有乡镇给吴谦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去当地进行人工增雨,但很多时候雷达监测显示当地并没有作业的条件。

  “增雨作业的条件是很复杂的。”吴谦说,“有很多回,积雨云都快飘到都昌县了,又瞬间散去了。”

  追不上的云却飘进了心里,化作一团又一团的愁绪,搅弄得他夜晚无法安眠。

  最大的压力来源于自身。吴谦越不想辜负百姓,心里就越焦灼。

  17日13时,还是没看到符合作业的图像信息,吴谦决定不等了,于是先去大港镇蹲守试试。

  此前,大港镇出现过作业条件,吴谦一行人立刻赶往那里作业,可是车速赶不及云团飘走的速度,只能途中发射增雨弹,最后雨也没下到大港镇里。

  吴谦跟同事合力将装弹箱抬上车,他抬头看了看天空,心里似乎有了底,一行人关上了车门,一脚油门驶向了大港镇……

  ◎文/王琨 记者付睿

  来源:新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