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鲜活了 学习有味了

江西高校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抓手 筑牢大学生思想根基

2022年10月24日 09:28编辑:汪红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暑期实践最大的收获是面对问题时敢于走出条条框框,去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今年7月,江西理工大学16名学生成为课堂“主角”,通过多维度、多视角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辨践行,在暑期走读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让假期更有意义。角色的转换让思政课堂“鲜活”了起来,大学生上课的抬头率高了、参与度深了、获得感强了。这是江西高校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抓手的一个缩影。

  高校是开展师生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江西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铸魂育人;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抓手,激发大思政课活力;以“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立足课程、超越课程,立足教师、超越教师”为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线上线下双联动,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交互学习,构建“大思政”建设格局,进一步筑牢了大学生思想根基,并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集体磨课”聚活力

  8月25日,距开学还有几天,江西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已进入备课状态。当天19时许,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宜春学院的近百名思政教师相约云端,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跨校集体备课会,就面向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好”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正成为我省众多高校眼下积极探索的课题。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组织思政教师磨课的基础上,广邀专业教授来为思政教师授课,增长其专业知识。此外,还请来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作示范教学,以案说法增加思政课厚度。跨学院、跨专业强强联手,为打造思政金课描摹了样板。

  组织集体备课、专题化备课,是让思政课保持“鲜活”的重要方式。3年前,江西师范大学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作为教研部负责人,左功叶自始至终处于“备课模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直在更新,而教材永远慢一步,这对教师备课是项考验。目前,我们基本每两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左功叶称,每次备课教师都会结合时下热点、社会关注进行专项研讨,就上课内容、使用案例等达成统一,使其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让教学内容一直保持“新鲜”。

  “三堂联动”满眼春

  思政课堂上的一系列变化,源于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2021年,江西部分高校按就近原则,组建了15个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共同体,共同探讨挖掘、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深度与力度。

  改革带来的变化,体现于学生主动学习,折射在课堂内外。通过问题式、专题式、系统式学习,广大赣鄱学子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在培育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增强了志气、底气、骨气,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内涵有所感悟。

  昔日的思政课,学生兴致不高。为提升课堂抬头率,江西师范大学充分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提前布置小组讨论话题,思政课摇身一变成为展示学生课外学习成果的舞台。只要学生愿意,谁都能站上讲台成为课堂“主角”。

  “如今,我们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行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实践课堂‘三堂联动’,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邓文平说道。据了解,为了增强学生体验,江西各高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将有价值、可触摸的现实场景转换为思政课堂,在体验式、沉浸式、特色化的教育中获得感悟、增强认同。

  每个周末,南昌工程学院都会开展“原著三品(品读、品论、品行)”活动,通过品读经典,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截至目前,该校数万名师生“打卡”这项活动,建立了校园文化“新坐标”。

  赣南师范大学组织学生分批前往赣南师范大学附属蓉江小学,发挥专业特长,为四五年级的孩子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给孩子们备课就是一次再学习,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们眼中的‘法治播种者’,这个过程很有意义。”在赣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学生许晖眼中,如此春风化雨的实践体验,既提升了自身学习兴趣,也成为检测自身能力的一块试金石。

  “红色走读”感悟深

  红色,是革命老区江西最鲜明的底色。

  被誉为“革命摇篮”的井冈山,留有众多革命遗址、史料与英雄故事。坐拥地利之便的井冈山大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井冈山精神、庐陵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凸显红色法治文化,编写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色法治文化读本》等系列教案。一个个红色法治小故事,“撑”起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课堂教学。

  在同样拥有深厚红色资源的赣州,高校学子利用假期闲暇开展红色走读,解读“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今年暑假,江西理工大学“客家韵寻乌情青春红”社会实践队走访寻乌县,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触摸历史印记中、在与老乡的交谈中,寻找与感受红色精神血脉的赓续。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用都非常重要”……这是江西理工大学实践队16名学子对创新发展“寻乌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切感悟。“这是一次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的精彩邂逅。”该校学子朱铭骏称,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活学活用,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地村民需求,扩充普法方式方法与途径,让法治之风吹进村民家。

  上好思政课,铸魂育人心。带队教师吴倩茹欣喜地看到了这群学生的变化。“学生们学会了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做事,脑中有想法、眼里有活干。”共青团江西省委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暑假期间,来自江西百所高校的20余万大学生逐梦乡野,在鲜活的大思政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也把“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写在了赣鄱大地上。

  (文/记者李书贤)

  来源:新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