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一家四代守护红军烈士墓

2024年04月01日 12:00编辑:聂琪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彭金发和彭金友前往张堂烈士墓祭扫

“张堂爷爷,清明节就要到了,今天我和五弟一起来祭拜您。”3月28日,72岁的彭金友在一座墓碑前如是说。

彭金友和其五弟彭金发均是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集福村村民。1929年,来自四川的红军战士张堂跟随红十六军到湘赣边闹革命。因一次救人受伤,张堂与彭金友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1931年的一次战斗中,张堂不幸牺牲。1941年,张堂烈士的遗骸被彭家后人寻回并偷偷葬入自家祖坟。目前,彭家四代人已默默守护这座英雄墓83年。

缅怀

由于前一天晚上下了雨,3月28日清晨,通往张堂烈士墓的山路十分泥泞。张堂烈士安眠的地方名叫“石树壁”,位于水江镇集福村。“这里本是我太爷爷买下的一块菜地,后来成了我们彭家的祖坟地,祖辈都安葬在这里。”彭金发告诉记者。

彭金友、彭金发两兄弟带着鲜花等祭品来到张堂烈士墓前。“左边是我的爷爷彭赵元和太爷爷,右边是父亲彭开宪和奶奶,张堂爷爷和我们最亲的人在一起。”彭金友指着坟墓说。

在清除杂草后,彭金友拿出杯子,倒上三杯酒。“张爷爷,您是我们家的恩人,是革命英雄,我们一直怀念您,永远守护您。”彭金友说。

缘分

1929年初夏,驻扎在萍乡市上栗县的国民党保安团到水江乡(现水江镇)抓壮丁。当地百姓往山上跑的时候,恰巧遇到在水江乡小洞村一带执行任务的张堂等10余名红军战士。

得知这支国民党队伍欺压百姓,10余名红军战士立即追剿。在战斗中,对方见势不妙,一边还击一边撤退,冲在前方的张堂不慎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左腿,血流如注。

一名红军战士立即背起受伤的张堂退下前线,正当他们不知道去哪儿的时候,在附近一处稻田里劳作的彭金发爷爷彭赵元喊道:“快背到我家里去!”

受伤的张堂被彭赵元安置在家中二楼。“那个房间里堆放了许多稻草,张堂爷爷就藏在草堆下。”彭金发介绍,后来敌人前来搜查,庆幸的是张堂爷爷没有被发现。

彭赵元吩咐妻子为张堂清洗血迹,换上百姓衣服,他则趁着夜色请来郎中为其医治。

“张堂爷爷在我们家养了五六个月的伤,当时物资匮乏,每天只能为他打一碗鸡蛋汤。”彭金友说。当时张堂30多岁,与彭金友的爷爷年纪相仿,来自四川,贫苦农民出身。

在张堂养伤期间,彭赵元的大儿子彭开宪因为天气炎热不幸中暑,口吐白沫,情况危急。见此,张堂立即为其掐人中急救,并利用祖传的一些中医知识医治。

双方互帮互助,成了生死之交。张堂伤好之后返回队伍,后来在路过水江乡时还到彭赵元家探望。

生死

1931年初,驻扎在上栗县的敌人对水江乡上洞村的红军进行围剿,接到情报的张堂立即赶往上洞村支援。在上洞村的一场战斗中,张堂不幸中弹牺牲。

为了不让战友遗体落入敌人手中,几名红军战士将张堂的遗体藏入一处废弃的木炭窑内,并简单掩埋。

次年9月,敌人探知彭赵元参加了赤卫队,还将红军藏在家中养伤,立即对他进行报复。

“他们要抢走家里的茶油和准备用来给太爷爷办大寿的猪,我爷爷不肯,他们就用枪把我爷爷打死了。”彭金友告诉记者,“那时我爷爷不到40岁,很年轻。”

彭赵元生前一直告诫大儿子彭开宪以及小儿子彭开松,不能忘了张堂。后来,他们从上洞村的亲戚口中得知张堂遗骸被掩埋在一处废弃的木炭窑内。

1941年5月的一天晚上,彭开宪与弟弟彭开松摸黑赶往上洞村,将张堂的遗骸取回,并装进一口瓷坛埋在彭赵元坟墓的旁边。

“当时不敢立碑,只在一块石头上刻下‘张堂墓’3个字作为记号,村里的人都不知道这里葬了一位红军。83年来,每逢清明节、春节,我们都会去扫墓祭拜。”2002年,彭金友五兄弟对墓地重新进行修缮,并立碑。

守护

1957年,水江乡开展烈士名录普查工作,彭开宪为张堂申报了烈士,并作为亲人登记。按当时的规定,作为烈属的彭开宪可以享受补助待遇,但是他却选择了放弃。

“我父亲(彭开宪)说,张堂爷爷为革命牺牲在了水江乡,还救过他的性命,为其料理后事是理所当然的。”彭金友说,1972年年底,他父亲因病去世,生前嘱咐彭家后辈不要忘记张堂烈士,要将其当成亲人祭拜。

近年来,彭家后辈向水江镇政府求助,希望找到张堂烈士亲人。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知道张堂是四川人,其他信息无从得知。

“我从小就知道了张堂爷爷的故事,以及对于我们家的意义。我也常常告诫子孙,要永远守护好张堂爷爷的墓地。”彭金友的儿子彭守冲说。

“没有千千万万烈士的奉献和牺牲,就没有如今美好的生活。作为彭家新一代年轻人,我们要永远记住张堂爷爷,守好他的安眠之地。”彭守冲的女儿彭欢棋说。

(文/图 江国稳 全媒体首席记者吴强)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廖世杰

审签:戴平华

  来源:新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