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外是大水 堤内是生活

2024年06月28日 18:48编辑:聂琪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圩堤外的大水(图/受访单位提供)

6月26日8时17分,鄱阳湖“孤岛”——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水位涨至18.23米,陈家圩高22米,洪水伴着夏候鸟鸣声与雨声,轻轻拍打着水泥圩堤。

还有2天,南矶学校的学生们,就能结束期末考试,进入暑期生活了。学校靠着圩堤和鄱阳湖,水位上涨,蚊虫和蜘蛛也被赶到了岸上。学校门卫袁师傅正带着工作人员开始清理一楼走廊天花板上的蜘蛛网。“两天不管,顶上就全是蜘蛛网了。”在南矶乡生活了一辈子的袁师傅,对这项汛期的特殊工作再熟悉不过了,“水来了不就这么过,一般也上不了堤。”

也有意外的时候,2020年南矶乡水位突破22米,漫过陈家圩,直奔南矶学校一楼而来。一楼棕色大门下半部分,依旧留有洪水浸泡的痕迹。还好,洪水进入校园时,学校已进入了假期。此后的4年里,圩堤都把洪水牢牢挡在了村外。

长290米的陈家圩背后,是柏阿姨的三层小楼,还有家里养的几只鸡鸭。门前的这条圩堤,则是柏阿姨等南矶乡群众20余年一肩肩挑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上涨的洪水,南矶乡各生产大队组织了轰轰烈烈的修堤运动。每年下半年的枯水期,忙完了农活,家家户户便带着扁担、铁锹,靠着人力,各自负责数段圩堤的加固加高工作,持续了整整20余年。

聊起修堤,南矶乡的长辈们都有说不完的话,这是一项当年南矶乡群众人人参与的防汛事业。柏阿姨记得,1970年,13岁的她初次上了热火朝天的修堤工地。那时的陈家圩,只是如今一半大的泥土圩堤,堪堪容下两人行走,为防止洪水冲垮圩堤,外部覆盖着矶山的红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政府组织挖掘机代替了人力,水泥代替了红石,曾经10余米高的泥圩,变成了如今逾20米高、两辆小汽车可以并排通行的高大宽阔水泥圩堤。护渔队的万师傅也转变了工作,变成了村里汛期的巡堤员。从今年5月开始,他已经参与了村里好几轮圩堤的背水面除草清障工作,以便汛期能及时发现管涌等紧急情况。

15时20分,由于水位上升,班船出发的渡口从陈家圩附近、乡政府门口转移到了向阳村榨下码头。70余岁的谢老伯准备乘班轮,给在新建城区的孙子孙女送去自家种的豆角和辣椒,再住上几天。“反正有圩堤挡着,这几天水上不来。”当班船驶过“湖底公路”,看着水天相接处的圩堤,谢老伯又想起了当年修圩堤的日子,十二三岁的同伴挑断了扁担,坐在圩边哭着大喊。

(王政 全媒体记者吴强)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廖世杰

审签:刘平

  来源:新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