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04:02编辑:贾辛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激光笔、萝卜刀、水晶泥、牙签弩……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曾在市面上热销。近日,会昌县一名家长发现一款名为“小鸡捏捏乐”的玩具流入校园周边商店,它配有带针头的注射器,看上去很危险。发现这一情况后,该家长向会昌县人民检察院进行了反映。5月19日,会昌县人民检察院向会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监管力度。
省人大代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虹认为,可通过推行“执法严打+技术防控+社会参与”三位一体模式,达到减少“毒玩具”流通的目的,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针筒玩具“围攻”校园
“这个玩具配的针管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医用注射器几乎一样,很危险。”近日,一名家长向会昌县人民检察院反映,称在读小学的儿子从学校旁的商店买了一款针筒玩具。
当天,会昌县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对县城多所小学周边的商店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这款酷似医用注射器的针筒玩具在校园周边销售火爆。
这款玩具价格在1元至5元之间,外包装上标注有“发泄解压”的字样,但未标注生产厂名、厂址、合格证及“3C”认证标志,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这款玩具配备的注射器无论是长度、重量,还是刻度,都与常规的医用注射器类似。唯一的区别在于针头是平口而不是尖口,但仍属于尖锐物体,扎刺皮肤依然有明显的疼痛感。
承办检察官认为,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上述产品的生产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未标明注意事项的不得销售。这款玩具未标注任何安全警示以及适用年龄等信息,明显不符合安全标准。
调查取证后,5月19日,会昌县人民检察院向会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开展专项行动,对县城学校周边商店售卖不符合安全标准玩具或影响学生心智健康玩具进行集中排查整治,并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巩固整治成效。同时,针对学校、家长、未成年人加强普法宣传,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
5月21日,会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校园周边商铺整治行动,对校园周边商铺逐一排查。行动中,该局共排查校园周边商铺18家,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3份,没收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小鸡捏捏乐”玩具24个,商家主动上交销毁针管类玩具65个。同时,通过发放宣传单、现场讲解等方式,面向校园周边商家开展普法宣传,增强经营主体责任意识、守法经营意识,有效净化校园及周边市场环境。
名为“解压”实则揪心
记者发现,这款“解压玩具”是通过配套的针筒注射器,将空气注射到橡胶玩具内,使其鼓胀,呈现气泡的形态,再通过挤压破裂达到所谓的解压效果。
近日,记者查询几个电商平台发现,这款玩具的价格为1元至30元不等,有店铺销量高达8.8万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店铺在商品详情介绍页面中仅展示玩具的精美图片和安全材质,未展示注入空气的注射器,未作出安全提醒。只有少数商家在下单页面备注了消费提醒,其中关于安全问题仅注明:“未成年人请在监护人看护下购买及使用,注意使用安全。”
“根据玩具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玩具应符合物理安全性要求,虽然这款玩具的针头是平口的,但仍属尖锐物体,易刺伤身体,不适合未成年人把玩。”江西法报律师事务所律师郭俊认为,这款玩具还存在价值导向错误的嫌疑,在其上面“扎针”“挤痘痘”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暴力倾向,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记者了解到,近日,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接诊了两名小患者,两人的眼睛皆是在玩耍过程中被一款带有类似注射器的玩具戳伤。
郭俊补充道,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只有获取医疗器械经营证的企业,才可以线下销售。若玩具与医用注射器别无二致,容易让儿童混淆其与医学用品的区别,诱发不安全事件。
有报道称,“小鸡捏捏乐”玩具已在北京、四川、江西、广东等省份的校园周边出现。
专家:为玩具附上“电子身份证”
陈虹介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此类玩具,杏仁核活跃度会在2小时后回升至基线水平以上,并不能实际产生减压效果。相反,注射器作为侵入性工具,游戏化使用可能使儿童对“侵入他人安全距离”行为敏感度降低,增加校园肢体冲突风险。
“应通过建立强制性玩具安全门槛来明确‘仿真医疗器具玩具’的禁止范围。”陈虹表示,可强化处罚标准,提高生产、销售这类“三无”产品的违法成本。执法人员可以采取“区块链存证”执法模式,对查获的“毒玩具”从生产、流通到销售全链条存证。同时,可参照“烟草销售禁区”的管理模式,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禁止销售高风险玩具,并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开展“护苗专项行动”,对违规商铺进行处罚。此外,强制要求玩具产品标注“电子身份证”(二维码溯源标签),家长扫码即可查询生产商、质检报告、安全认证等信息。
陈虹还建议,强化家长、学校、公众协同监督,一方面通过开发“玩具安全举报”App,由公众和家长拍照举报,设置一定的现金奖励;另一方面将“危险玩具识别”纳入中小学校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远离“毒玩具”。(记者江国稳)
编辑:贾辛
校对:王小明
复审:朱叶
Powered by WILL 赣ICP备15001586号-4技术支持:新法治报
网站管理:新法治报社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 邮编:330038
Copyright @ 2008-2017 平安江西网 版权所有
投诉举报电话:0791-8684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