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饶经开区的双创科技城,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法庭高悬的法徽,上饶市广信区人民法院旭日人民法庭(以下简称“旭日法庭”)庭长王婧已端坐于审判席。在审理案件时,她是不苟言笑的法官;当日暮西沉,她带队上门帮助企业预防化解法律风险,像是熟悉的老友。这双重角色展现出一名基层女法官内心的“尺度”与“温度”。
3年来,旭日法庭承办了3000余件商事案件,王婧既是亲历者,又是见证者。“司法的温度,不在法槌的重量里,在法官愿意多走的那一步里。”这句话,她写在笔记本扉页,也践行于每一次走访中。近日,王婧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人物简介
王婧,现任上饶市广信区人民法院旭日人民法庭庭长,先后获“全省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十年功
6月25日9时,旭日法庭的审判庭里,法槌落下。身着法袍的王婧端坐在审判席上,目光温和而坚定,这是她这个月审理的第20起案件。
旁听席上,一名企业负责人感慨:“她看上去柔柔弱弱的,没想到开口就能把双方争议点掰得明明白白。”
作为旭日法庭庭长,王婧的职业生涯写满了“硬核”注脚。从助理审判员到“全国模范法官”,她用了14年。
“她这个人话不多,但做事很实在,办案数量和质量均在全院排名前列。”上饶市广信区人民法院院长杨小明说,院里绝大多数看过她庭审状态的法官都对其竖起大拇指:“气场全开,控场能力没得说。”
而这背后,是十年的台下功夫。用王婧的话来讲就是:“民商事案件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市场规则、行业话语,法官必须掌握、运用这一切。”
在王婧的书柜里,记者看到,《破产审判手册》《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等一系列法律类书籍摆得整整齐齐。书籍旁边摆着一排黑色的记事本,从政治学习感悟到读书笔记,从调解安排到办案心得,从裁判文书起草到企业需求,从工作复盘到未来计划,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都被她记了下来。
一盏灯
在基层司法实践中,她深谙“规则之治”与“问题解决之治”的平衡之道。
她在办理一起客车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时,深入客车生产企业了解涉案设备情况、资产变现情况以及企业实际履行能力,寻找最优解决方案。最终,她为涉案企业挽回了数百万元经济损失。
作为全省首家集访、调、诉、执、破于一体的专业化商事法庭,旭日法庭工作量较大。该法庭只有3名员额法官,但2023年以来受理涉企纠纷2158件,结案2127件。
为服务保障企业发展,旭日法庭着力做好“三对接”,打通多元解纷的互联路径:与区社会治理中心对接,依托其整合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等多方资源,实现涉企矛盾纠纷应收尽收、前端化解;与区工商联对接,成立“法院+商会”商事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商会会员企业的法律顾问担任商事调解员,培育培优调解力量;与区产业协会对接,为辖区光伏、光学、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提供服务保障,倾力护航重点产业发展。
当夜幕升起,工作繁忙的她在日历本上记下第二天的安排。记者注意到,日历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每一天的工作,包括开庭、调解、走访企业、倾听诉求等。
“即便她这么忙,大家一有问题还是会找她。”王婧的同事告诉记者,“无论是诉前还是诉中的案子,她都当作自己的事来办。”
王婧习惯和同事在食堂吃饭时讨论息费收取、免责条款、适当性义务等话题,习惯在拿到案子后就看卷宗,提炼可能会出现的庭审争议焦点、法律适用难点,提前做好法条与案例检索工作。
一面缘
王婧常常在开庭前或开庭后进行延伸提问,与当事人聊背景、聊市场、聊规则,让当事人充分感受到法院并非机械办案。
“当你成为了一名法官,你所承办的案子就是需要终身负责的。”王婧多次提到这段话。
60岁的施工人苏某曾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效率——他历时不到一年便通过诉讼追回2000余万元工程款,而促成这一结果的是和他才见一次面的王婧。
去年11月,苏某带着泛黄的工程合同来到旭日法庭。作为某汽车内饰件工程转包后的实际施工人,他被拖欠尾款2000余万元,而被告是当地一家国企。受理案件后,苏某申请对案涉工程造价进行司法鉴定,但是相关公司不予配合。王婧根据案件情况,对结算工程款事项进行举证责任分配,并结合原告提交的工程施工图纸、施工日志、付款凭证等证据,确定原告是案涉工程的实际施工人。经多次释法明理后,双方当事人同意启动司法鉴定程序。最终,苏某追回了2000余万元工程款。
“王法官,没想到跟你见一次面,我的案子就判下来了,我今天收到了业主支付的工程款,太感谢你了。”判决生效后,苏某对王婧说。
一束光
“跟当事人沟通是一门艺术,法官得有共情力、同理心。”在她看来,办理商事案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关乎企业的未来以及若干家庭的希望。
在法庭开展“送法进企业”等活动过程中,王婧不仅向企业发放《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提示手册》《营商环境月报》等资料,还就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看到企业复苏、工人拿到工钱的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王婧说,正如微短剧《法官的荣耀》诠释的:基层法官的荣耀,在于在“带着土味儿”的烟火叙事中实现法与情的共鸣。
脱下法袍的王婧,身份悄然转换。加班结束后回到家,她推开房门,“好好说话”四个字映入眼帘。“这是做好情绪管理的密码。”她笑着解释。
周末有空的时候,她会带着自己的孩子驱车前往郊外度过愉快的时光。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画面,是她心里最美的风景。“我想让女儿知道,幸福不仅是拥有,更是分享。”她将司法工作者的理性与母亲的感性融为一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光。”
近日,王婧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当被问及感受时,她微笑着回答:“身边都是奥运冠军,一时间竟有些紧张。”
记者手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15年光阴流转,从初出茅庐的书记员到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庭长,岁月在王婧身上沉淀出从容的气度,却未曾改变她的初心。
当荣誉加身时,她心中浮现的不仅是喜悦,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份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回到工作岗位后,王婧内心涌动着对知识更新的渴望、对业务精进的紧迫感,“要比以前做得更好”的誓言在心中回响。
王婧的办公电脑上的一张便利贴格外醒目:“谦逊”“爱(好好说话)”“高效工作”,还写着:“骄傲、恐惧”。她笑着解释:“当法袍加身时,我们最容易忘记谦卑;面对疑难案件时,我们又难免心生畏惧。这些词,是勉励,也是提醒,让我永远记得法官首先是人民的‘服务员’。”
这种司法为民的情怀,凝结成她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如我在诉。在她看来,好的判决书不仅要有法律条文的“筋骨”,还要有人情冷暖的血肉。
在王婧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基层法官的坚守,也看到了新时代司法工作者的创新与担当。她用法槌捍卫正义、用脚步丈量民情,更用创新守护一方营商沃土,正如她所言:“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文/图 新法治报·赣法云 记者刘宇琦)
编辑:何 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