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15时30分,芦溪县公安局芦溪派出所“三所+三诊”矛盾纠纷调解室的门虚掩着。记者推门而入,派出所教导员、民警正与6名当事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讨调解一起矛盾纠纷的方案。

自2024年1月成立以来,该调解室已成功调解3543起矛盾纠纷。调解室内,锦旗挂满荣誉墙,见证着当地公安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的温度与力度。

调解矛盾纠纷

“警格”与“网格”深度融合

芦溪派出所辖区有30个村(社区),实有人口8万余人,但仅有民警14人、辅警28人,是全县处理警情最多、任务最重的派出所。

“家长里短、邻里摩擦,看似小事,拖久了就可能变成大事。”所长王晶指着办公桌上3本厚厚的调解台账说。2024年,该所接处警4335起,其中矛盾纠纷1750起,占比超40%。而这当中,非警务矛盾纠纷占比达83%。

2024年1月,该所践行“多网合一、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整合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力量,创新建立“三所+三诊”矛盾纠纷调解室,高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王晶介绍,“三所+三诊”之所以能破解矛盾治理难题,核心在于“专业联动+分级施策”的精准设计。“三所”即派出所、镇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合力提供法律支撑与多元视角;“三诊”是指针对矛盾复杂程度分级应对,让不同类型的纠纷都能找到适配的化解路径。对于日常接处警和主动摸排中可当场化解的简易矛盾,依托“警格+网格”融合机制推进“门诊”调解。通过将调解室延伸至芦溪镇46个城市社区网格,将以责任区民警为主的“警格”与镇村干部、楼栋长组成的“网格”深度融合,实现“小事不出网格”。

6月10日,易某某与吴某某因交通事故纠纷吵进调解室,民警江强以“事故责任有交警认定,但动手推人不对”为切入点耐心劝导,一个小时后双方和解。芦溪派出所让解纷经验丰富的民警任专职调解员,坚持“五心”(以责任心走近当事人、以爱心服务求助人、以诚心贴近证人、以耐心联系违法人、以热心服务受害人)工作法,确保“一般矛盾每日清、疑难矛盾每月清”。

对于可能引发民转刑的高风险纠纷,启动“急诊”机制,由县公安局、乡(镇)、村(社区)联合介入,邀请乡贤、村干部等本土力量参与调解,通过快速响应、多方联动,高效精准消除风险隐患。

针对积怨深、涉及广的复杂矛盾,“会诊”模式的作用明显。今年年初,芦溪县某村三兄弟因征地补偿闹纠纷,老二、老三曾约定以老三名义签署征地文件,补偿金到账后再分配,但是事后老三却独享款项,老大也因旧怨牵扯其中。最终,民警联合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及村干部“会诊”,促成三方和解。

用好“三板斧”精准解纷

“江强是金牌调解员,180面锦旗就是证明。”王晶介绍,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他调解纠纷超1000起,成功率100%。

“调解不是和稀泥,得有章法。”江强的“三板斧”屡试不爽:一是靠耐心、恒心、决心啃“硬骨头”;二是摸透当事人背景,联合家属、村干部、老党员当“外援”;三是“法情并用”,对懂法的讲政策、重情义的谈邻里情,切实为群众解难题。

有家长因孩子打架而动手打对方小孩,江强劝道:“你现在这么做,孩子以后也会学。”江强劝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往往见效很快。“我喜欢和群众打交道,成功调解矛盾纠纷很有成就感。”江强告诉记者。

小小调解室,发挥大作用。一件件民生“小事”,看起来琐碎,但对老百姓而言,都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大事。满墙的锦旗,就是群众满意的最好证明。(文/图 新法治报·赣法云朱珊 龚辰欣 记者程呈)

编辑:何 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