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困局一朝解

赣州市赣县区“智尧释法调解坊”成功化解一起劳务纠纷

2025年07月25日 09:36编辑:何山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开栏语 

调解是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赣州实践“寻乌模式”,传递调解工作的温度与力量,即日起,新法治报《平安赣州》专刊开设“有纠纷 来调解”专栏,为你讲述那些化干戈为玉帛的调解瞬间,见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调解故事,让社会多一分温暖与和谐。

7月18日上午,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赣州高新区)“智尧释法调解坊”的调解室。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某劳务公司代表肖某郑重地落下笔,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一刻,困扰某劳务公司、施工企业近三年的劳务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纸承诺”造成三年心结

时间回溯到2021年,某劳务公司承接了施工企业的项目,合作初期一切顺利。然而到了2023年结算时,双方却在部分款项上产生了分歧。经过协商,双方达成共识:57万余元无争议款项即时支付,争议部分则由肖某通过诉讼途径主张权益。

本以为事情就此迎来转机,可没想到在付款环节,一份涉及农民工工资结清的承诺书,让局势急转直下。

肖某反复研读承诺书中的个别表述,担心其中暗藏“陷阱”。于是,他拒绝签字,导致款项拨付陷入停滞状态。

从2023年起,肖某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帮助。施工方代表无奈地表示:“每次都要抽调人员、准备资料,我们夹在中间,两头为难。”这也使得原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迅速解决的争议,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转机出现在2025年5月。赣州高新区启动多元解纷机制,由“智尧释法调解坊”参与,联合赣州市赣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介入。调解员深知,要化解这场纠纷,关键在于打开肖某的心结。于是,他们多次与肖某深入交谈,耐心倾听他的顾虑,终于找准了问题的症结:肖某并非不想解决问题,而是对法律文书的表述存在误解。

调解现场(图/受访单位提供)

“百姓语言”破解信任僵局

“肖某,你看,白纸黑字的约定是受法律保护的。咱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拿到钱、解纠纷’,没人能给你设套。”调解员一边说着,一边结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相关法规,用一个个同类案例详细说明承诺书的法律效力。一次次的释法明理,一遍遍的耐心疏导,他的态度开始慢慢松动。

最终,在赣州高新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赣州市赣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联合组织下,双方再次相聚在“智尧释法调解坊”。调解员准备了补充说明材料,逐条解读承诺书条款,将争议表述的具体含义解释得明明白白。肖某心中的顾虑终于彻底消除,他毫不犹豫地当场签署了承诺书。按照约定,57万余元无争议款项将在10个工作日内到账,争议部分也明确了诉讼路径。

“三年的纠纷终于化解了,大家的心结也解开了!”众人感慨道。

这场纠纷的成功化解,是“智尧释法调解坊”坚持“以法为基、以情为桥”工作理念的生动诠释。作为赣州高新区法治服务的重要平台,“智尧释法调解坊”汇聚了法律专业人士和行业骨干,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擅长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让当事人听得懂、能接受。

“智尧释法调解坊”相关调解人表示,他们将持续优化“调解+普法+跟踪”全流程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矛盾纠纷在源头得到化解,为赣州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暖流。(吴智尧 连永成 记者陈佳)

编辑:何 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

  来源:新法治报·赣法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