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10:13编辑:聂琪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8月1日,在德兴市,百岁抗战老兵王毅坚向记者哼唱起这首刻在记忆深处的歌曲。尽管许多往事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但这首歌的旋律依旧清晰。这首战歌曾响彻朝鲜冰原的雪夜,如今漫过江南夏日的河岸……
80多年前,年仅16岁的王毅坚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参军抗日,自此开启了一段枪林弹雨的战斗生涯。“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啊!”随着枪炮声远去,回归平静生活的王毅坚时常这样对儿孙们说。
见证日军投降 参与长津湖战役
初见王毅坚时,他正由大儿子王省明搀扶着散步。天气晴好,老人步履虽缓,但精气神尚可。
“父亲依然有早晚散步的习惯。”王省明介绍道。这位亲历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役的老兵,晚年生活简单而规律。
王毅坚,原名王秋至,1925年生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1941年,16岁的他怀着满腔热血加入了抗日队伍,从此投身抗日战场。1945年8月,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他亲眼见证了日军投降。
“1949年4月,我父亲参与了嘉兴起义,经历一番波折之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王毅坚的小儿子王省悟告诉记者。1950年11月初,王毅坚加入华东野战军9兵团27军,毅然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在长津湖地区的20多天里,气温只有零下20摄氏度,最低达零下30摄氏度,很多战友还没投入战斗就被活活冻死。”王毅坚老人回忆道,“那时,棉衣棉被等物资匮乏,我们每个班十多个人仅有一两床棉被。夜间将棉被摊在雪地上,大家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作为炮兵侦察兵,王毅坚负责在前沿观察敌军位置,为炮兵指引坐标。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作战勇敢,荣获两次二等功。此后,王毅坚又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浙江沿海剿匪等战斗,5次荣立三等功。
“能活到今天,已经很幸福了”
1955年,王毅坚从部队退役,被分配到浙江炼钢队工作。1958年,他来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茅山分校求学,毕业后分配在德兴市凤凰岭水库工作,从此在德兴扎根。
作为凤凰岭水库的一名普通工人,王毅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曾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他很少主动向人提起,更不以此自傲。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军人、一名工人该做的事。几十年来,他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1987年退休时,有人提醒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可以申请办理离休待遇,但是他婉拒了。“每当想到那些十几岁、二十几岁就牺牲的战友,自己能够活到今天,还有三个儿子,已经很幸福了。”在王毅坚看来,他已经足够幸运,不能再向组织提要求了。
军旅印记深深烙在家教中,王毅坚对孩子们的教育十分严格。
“小时候,父亲每周都会给我们开一次会,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每到过年一家人团聚的时候,他会让我们兄弟三人汇报过去一年的生活和新一年的计划。”王省悟说,“虽然我们都已成家立业,但父亲的教诲始终铭记在心。”
如今的王毅坚已是百岁高龄,却仍精神矍铄。每天早上,他会喝一碗加两勺白糖的稀饭,中午晚上吃些家常菜。
“父亲这个年纪了,心态十分豁达,血压、血脂、血糖指标一切正常。”王省明笑着说。
老人保持着规律的生活:早上散步到南门桥,傍晚走到聚远大桥,来回两公里。回到家,他喜欢坐在藤椅上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尤其爱看《海峡两岸》栏目。
“当听到电视里提到‘台湾’两个字,他会不自觉挺直腰背。”王省悟说,老人最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台湾回归。在记者离开前,王省悟和父亲说:“等有机会了,我带你去台湾转转。”老人听到后,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
(文/图 邵德初 徐雯 实习生肖雅心 记者戴平华)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朱叶
Powered by WILL 赣ICP备15001586号-4技术支持:新法治报
网站管理:新法治报社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 邮编:330038
Copyright @ 2008-2017 平安江西网 版权所有
投诉举报电话:0791-8684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