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争房”到“让房”

上犹法院法官倾力化解亲兄弟房产之争助力重续亲情

2025年09月11日 07:13编辑:贾辛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张某甲与张某乙是亲兄弟,在父母离世后,兄弟俩因店房归属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对簿公堂。近日,当这对兄弟在土地房屋分割调解协议上签下名字时,上犹县人民法院营前人民法庭的法官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早在1993年,政府征收了张某甲的耕地,张某甲将该征地补偿款交给其父亲用于建造了2间店房。店房先由其父亲管理,之后转交给张某乙管理。

数年后,兄弟俩的父母相继离世且未留下遗嘱,也未就案涉2间店房的归属以及财产分割作出明确表态。

张某甲遂找到张某乙协商,要求张某乙返还店房、分割遗产,但张某乙觉得父母在世时把店房交给他打理,就是默认归属他,于是拒绝返还。兄弟俩因此矛盾越来越深,最后闹上法庭。

承办法官接手后发现,此案横跨多年,土地档案难寻,更夹着“谁该得房”的财产争议。其间,张某甲表示:“房本有我的份。”而张某乙则坚持:“父母把店房托付给了我,就是我的。”双方各执一词,就连村里长辈调解,都不欢而散。法官意识到,若简单判决,案子易结,但兄弟之情可能会彻底断裂。

承办法官秉持“如我在诉”理念,决心为兄弟俩调解,让双方既明法理,又念亲情。但调解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调解,张某乙刚松口“一人分一间”,转头又以“父母生前更疼我”为由反悔。第二次调解,张某甲眼看要让步,却因张某乙的一句“你早不找我,现在又来抢”而再度激化矛盾。

随后,法官联动镇政法委员、村干部分头行动。一方面调取1993年征地原始台账,最终确认“店房用地含张某甲被征耕地”,用这一事实打消张某乙“全都归我”的念头;另一方面分别上门,对兄弟俩释法说理。

庭审当天,法官摆出征地记录、建房资金来源等证据,明确店房为父母与张某甲共同投入所建,属家庭共有财产。在6个多小时里,法官时而以案释法,时而以情动人。最终,张某甲自愿提出把店房分一间给张某乙。张某乙自知兄弟作出了让步,顿时眼含热泪,兄弟俩释然握手。

 (谢晓煌 钟尚洋 记者江国稳)

编辑:贾辛

校对:王小明

审核:朱叶

  来源:新法治报·赣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