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07:56编辑:聂琪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9月13日晚,赣超小组赛最后一轮,虽然九江队主场0∶1负于上饶队,但现场2.8万名球迷齐唱《为了谁》,歌声嘹亮,让赛场氛围达到高潮。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灯光骤亮,歌声响起。绿茵场中央,一排排身着迷彩服的“战士”肩并肩,以身体筑成人墙,扛沙袋、堵管涌,动作铿锵有力……中场时段,九江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们给现场观众带来歌舞情景表演《为了谁》,再现了27年前军民携手共抗“洪魔”的壮举,唤醒了九江儿女共同的记忆。
九江,江西唯一沿长江城市,因水而兴,亦因水而患。1998年,我国南北方江河同时遭遇百年罕见特大洪水。受江湖水位双重夹击与洪水长期浸泡影响,九江城防大堤4至5号闸口被凶猛的洪水撕开60米缺口,40余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危急时刻,数万人民子弟兵紧急驰援,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大坝,成功封堵决口,打赢了惊心动魄的九江保卫战。
“《为了谁》的呈现,是回应九江群众的深情期盼。”本轮赣超九江主场文艺节目总编导、九江职业大学艺术学院舞蹈教师杨璇告诉记者,赣超开赛以来,主场文艺节目频频“出圈”,众多九江网友纷纷留言,希望在赛场看到这首经典歌曲的改编演绎。
《为了谁》这首歌由歌手祖海原唱,录制初期,虽演唱技巧到位,但情感还不够饱满。为寻找真实感受,祖海深入九江抗洪一线,与军民并肩奋战,深受触动。重返录音棚后,她以真情实感重新演绎,让这首歌真正“活”了起来。
参演的120名师生中,有30多人来自九江本地。今年36岁的九江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师谢潇是主唱之一。“我是土生土长的九江人,1998年我9岁。我看见解放军战士们肩扛沙袋,在烈日下奔走,满身泥污,肩膀磨破了,双腿泡得发白发皱,却一声不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酷暑难耐,九江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给解放军送水、送西瓜、送绿豆汤。洪水退去,解放军撤离九江,全城百姓走上街头,夹道送别,许多人泣不成声。谢潇跟着父母挤在人群中,踮着脚望向缓缓驶离的军车,那一刻他明白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
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主创团队多次走访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等地,搜集了大量资料。“我们还观看了市里创排的以九八抗洪为背景的歌舞剧目,吸取了其中的表演设计与情感表达方式。百姓对解放军的那份情,不只是感谢,而是亲人般的依赖。”杨璇说,“因此,我们特别设计了群众在抗洪一线为战士们送绿豆汤等细节,这些都是从当年真实画面中提炼出来的。”
看台上,许多观众早已热泪盈眶。副歌响起,越来越多的人站起身来,点亮手机闪光灯,齐声合唱。歌声愈发响亮,也愈发整齐,点点灯光汇聚成璀璨星河。孩子们奋力挥动着应援棒,整个观众席同频共振。
表演结束,全场高呼“九江加油”,声浪响彻体育场上空,久久不绝。
一首歌,一座城,一段记忆,一种精神。一场场比赛所展现出来的荣耀,不仅属于绿茵场上拼搏的球员,更属于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守护者。
近年来,九江深入挖掘抗洪精神主要诞生地的独特资源,持续开展“九八抗洪口述史”“童心护安·共筑防汛墙”等主题活动。同时,设立抗洪精神研究中心,组建专家库,出版抗洪题材作品,编排抗洪题材文艺节目,并通过主题宣讲、报告会等形式,推动抗洪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以赣超为契机,九江将体育赛事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开展知识竞赛、快闪、百姓故事汇等群众性活动,吸引游客和市民在感受赛事激情之余,沉浸式体验抗洪历史,让抗洪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全媒体记者 梁振堂 周亚婧 唐文曦)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
Powered by WILL 赣ICP备15001586号-4技术支持:新法治报
网站管理:新法治报社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 邮编:330038
Copyright @ 2008-2017 平安江西网 版权所有
投诉举报电话:0791-8684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