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对于千年瓷都景德镇而言,窑火是灵魂,工匠是根基。因为景德镇海纳百川的胸襟,因为能工巧匠们的探索与传承,才有了千年瓷都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
如今,杰出的工匠们,身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顶流光环。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总书记还殷殷嘱托,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今天的景德镇,正沿着总书记擘画的路径,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构建起陶瓷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非遗保护传承制度更加完善、理念深入人心,非遗更加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

见人:看得见的“匠心”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自古以来,陶瓷制作,工序繁多,分工精细。如今,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手工制瓷作坊。
9月25日下午,大雨骤降,晾晒在作坊院场上的瓷器素坯被打湿。
“咕噜咕噜……”叶冬喜将一只素坯碗微微旋转浸入釉水中,又快速拿起。碗入釉水时,碗口与水面保持毫厘间距,釉水却不没入碗内。这道工序是施釉里的蘸釉步骤,须在挖足之前进行。他从事施釉工作已有40余年,这门技艺的要领就是心要静、手要稳、眼要准。游客涌入作坊避雨,不少人被叶冬喜的操作吸引,并为之折服,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这样的场景,早已是常态。近两年,人们目光的焦点——不再只有完美的成品,同样也在一双双造就完美的手上。
能工巧匠,从器物的背后走进观众的视野。
今年58岁的孙立新,犹记得两年前的景象。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作为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孙立新,为总书记现场展示了青花绘画技艺。
“总书记接见的,都是咱们来自基层一线的手艺传承人。”孙立新回忆道,总书记问得很仔细,问题很专业!
“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我顿时觉得身上多了份使命感,必须把老祖宗的技艺更好地传下去!”孙立新感慨道。
多年来,孙立新将自己的技法倾囊相授,目前,60余名弟子在孙立新的悉心培育下,让这门非遗技艺的火种得以延续。
“景德镇的美是发展的。”孙立新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码头城市,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涌进来,通过传承前人的手艺,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这是景德镇的特色,也是景德镇文化生生不息的一种方式。”
见物:器以载道
China,小写是瓷器,大写是中国。器以载道,自古以来,陶瓷就是传递东方美学、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载体。能工巧匠通过精湛的技艺,塑造陶瓷的器型与纹饰。比如,福禄双全的葫芦瓶,多子多福的石榴纹,清廉高洁的莲瓣纹……将抽象的文化观念,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
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1月28日除夕,央视春晚舞台上,一只青花斗彩特大碗惊艳亮相。这只被命名为“春碗”的大型瓷器,是景德镇为纪念春节申遗成功的献礼,更是千年制瓷技艺与民族文化的璀璨结晶。
圆碗,盛载幸福圆满之意,碗口直径1米呼应“非遗版”春节元年;碗身环绕五个不同书法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贴窗花”“舞狮”“舞龙”“放鞭炮”“团圆饭”“看大戏”六大年俗场景活灵活现。
“春碗”制作环节负责人吴江中,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擅长大件瓷制作。
大件瓷,体现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巅峰水平,制作过程充满挑战。吴江中曾做过一只盘器,用了一吨的泥料。拉坯时,七八个壮汉齐上阵,两人主打,其余人辅助。为了更好地操作,匠人近乎趴着拉坯,还有人在身后扯着腰以保持平衡,如同纤夫拉船。拉坯时众人须保持安静,精准掌握力度,保证坯体厚薄一致。
然而,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手工制瓷技艺,却因大件瓷烧制难度极高、成功率低、市场式微等因素,而濒临失传。
守护非遗技艺,就是在延续文化记忆。“景德镇大件陶瓷在全世界独树一帜,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吴江中毅然走上破局之路。他创造性地将大件瓷器的拉坯、盘泥条成型等复杂技艺引入瓷器制作,并优化泥料配方与窑温控制,逐步攻克大件瓷在成型与烧制中的诸多难关,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绽放新光彩。
吴江中获评2024“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他深感重任在肩。吴江中说,今后,他将继续推动大件瓷器走进现代生活,让更多人通过陶瓷作品感受色彩的魅力,感受非遗的生命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见生活:从展柜到日常
毛笔轻勾慢染,素净如玉的瓷板上,点点红梅、婀娜的仕女身姿、朱红的衣袂渐次浮现,一幅踏雪寻梅图在傅长敏笔下悄然成形。傅长敏,也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擅长粉彩技艺。傅长敏出生于陶瓷世家,作为家族第四代传人,她的每一个笔触都承载着百年技艺的沉淀。“没有传承的创新是空中楼阁”,这是傅长敏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常年实践过程中,傅长敏还发现,技艺的延续,始终离不开人间烟火的滋养,“非遗在市场中,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有市场,就有就业,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同时,只有让非遗在大众的生活中可知可感可体验,这些文化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她的感叹,正是景德镇当下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鲜活注脚。而这一理念,在年轻一代制瓷人身上迸发出更多火花。
“80后”陶瓷艺术家蔡文娟,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团体装饰工艺类传承人,她和她的团队一直在思考怎样让传统的元青花纹案被更多年轻人看见和喜爱。他们不断破壁创新,“00后”设计师负责捕捉潮流,让创意“出圈”;经验老到的师傅负责把关工序,守住技艺的根基。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中,蔡文娟团队所设计生产的青花瓷音响成了年轻人追捧的“非遗潮品”。
9月16日至21日,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上,蔡文娟偶遇四川崇州的竹编艺人。看着细密的竹丝在匠人手中穿梭,她突然有了灵感:“能不能把青花瓷音响和竹编结合起来?”
她的这个想法很快落地。竹编细腻的纹理,青花瓷的冰肌玉骨,两者在现代技艺的调和下,产生和谐的共鸣。回到景德镇,她立刻召集团队,着手将其变为可量产的作品。
“我们手艺人,赶上了好时代。时代给了我们底气,让我们敢想敢干。”谈起这两年的变化,蔡文娟感触颇多,“展示的平台多了,传播的机会也多了。我们的作品走出了国门,去到了马来西亚、意大利、匈牙利……让世界看到了今天景德镇的活力。我们有信心,把非遗守正创新的这条路走得更远。”
见未来:千年文脉焕新彩
一直以来,景德镇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文化遗产,呵护千年匠心。
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为非遗保驾护航。2024年1月,《景德镇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同年3月,《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年)》出台;2025年4月,《景德镇市瓷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陶瓷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和制度体系日益健全,从根本上保护了陶瓷千年文脉。
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活力迸发的非遗人才梯队。2024年8月,景德镇开展市级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工作,评定1349人,总数突破3000人。彭玉锋便是其中一员,他说:“被评上传承人之后,自豪的同时也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这条传承的路,我要更坚定地走下去。”景德镇还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研修计划、建立“非遗青年人才库”、评选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一系列举措,有效破解了“后继乏人”的困境。
对外交流方面,政府“搭桥铺路”“搭台唱戏”。通过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让景德镇陶瓷技艺走出国门,展示中华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历史可鉴,未来可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景德镇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开放的交流姿态,推动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座千年瓷都,正在谱写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璀璨篇章,让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文/新法治报·赣法云 首席记者王琨 记者刘学龙 图/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何 山
校对:陈卫星
复审:朱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