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鹰潭市余江区画桥镇,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红色记忆。这座小镇曾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7个行政村,几乎每家的族谱里都记载着烈士的英名。如今,这里不仅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更以矛盾纠纷化解率98%、警情持续下降的治理成效,成为红色法治文化滋养基层治理的生动样本。

“情理法”交融传薪火
画桥镇葛家店村的林家坞红军征兵处,如今多了一个温暖的身份——“红色调解室”。正墙悬挂的连环画,讲述着当地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的故事,而这面墙,也成了化解邻里矛盾的“特殊课堂”。
9月8日,葛家店村村民李某与王某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情绪激动时差点动起手。画桥派出所副所长吴贵龙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将两人请进祠堂,指着墙上的连环画缓缓说:“当年林家坞400余人参加红军,为革命输送大量新鲜血液,舍身为大义。现在咱们为了几十厘米的地界争得面红耳赤,对比先烈们的牺牲,值得吗?”
话音落下,李某与王某陷入沉默。李某看着连环画里烈士踊跃参军的画面,率先红了脸:“吴所长说得对,这点小事不该伤了邻里情分。”王某也随之表态:“我家愿意往后退半米,按老宅基地的界碑来定。”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在红色故事的感召下,不到半小时便达成和解。
这样的场景,在画桥镇的各革命旧址时常上演。其背后是该镇独创的“三红工作法”在发挥实效:以杨家祠堂、横山大捷遗址等红色阵地为调解场所,用本土英烈事迹等“红色故事”析法明理,靠烈士后代等“红色传人”参与纠纷化解。目前,全镇50余名调解员中,30余人是烈士后代,他们带着对先烈的敬仰,将“情理法”融入调解全过程。
据统计,今年画桥镇通过“三红工作法”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5起,其中98%以上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红色基因催生治理新貌
走进画桥镇综治中心,电子屏上滚动的一组数据格外亮眼:2025年以来,全镇民事纠纷同比下降5%。这组数据的背后,是红色法治文化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是从“被动维稳”到“主动服务”的治理理念转变。
“我们把全镇22处烈士故居、战斗遗址等红色地标,与41个网格精准对接,绘制了一张‘红色治理地图’。”画桥司法所所长柴政指着墙上的地图介绍,依托这张地图,该镇组建了由30余名由烈士后代、老党员、退役军人组成的“红军后代巡逻队”,每天穿梭在村落街巷巡视。
巡逻队的工作,远不止巡视。去年冬天,队员们在巡逻时发现独居老人张大娘家的水管冻裂,屋内地面结了薄冰。队员们当即分头行动:有人回家取来工具修理水管,有人烧热水帮老人擦拭地面,还有人拿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册,用方言给老人讲解子女赡养义务、居家安全防护等知识。
“我没什么文化,专门去听宣讲有点枯燥。现在巡逻队边帮我干活边讲法,我听得明明白白的。”张大娘的话,道出了画桥镇“温情普法”的实效。
如今,在画桥镇,红色元素已渗透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村级“红色法治讲堂”每月开讲,用烈士故事解读民法典;“红色议事会”邀请村民共商村里的大小事,让民主协商有了“红色温度”。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红色故事代代相传。画桥镇用实践证明,当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同频共振,当革命传统与治理创新深度融合,基层治理便有了精神支撑与方法路径。这座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小镇,正以“红色引领、法治护航”的新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文/图 江文凤 记者刘俊辰)
编辑:何 山
校对:衷丽萍
复审:朱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