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信丰县城市社区综治中心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凝聚合力,全面推进“客家矛盾客家调——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调解室(以下简称“客家矛盾客家调”调解室)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站受理 矛盾调处“少奔波”
“没想到相隔两地,只用三天就化解了纠纷!”10月9日,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的老吴向记者讲述了他在信丰县城市社区综治中心“客家矛盾客家调”调解室的经历。
原来,老吴通过朋友认识了信丰籍的老曾,双方口头约定购买一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总价21.3万元。老曾先给了预付款10万元,说好货到后再付11.3万元。但由于未签订书面合同,后期账目产生分歧,余款迟迟未结。接到投诉后,信丰县城市社区综治中心立即通过远程视频组织双方连线。经过两小时的事实核查与账目比对,信丰县城市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陈圣伟主持达成调解协议,老曾当场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了余款,纠纷顺利化解。
“现在调解太方便了,让我们减少了奔波之苦。”老吴对综治中心的办事效率连连称赞。
近年来,信丰县城市社区综治中心依托“双指挥”体系平台,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单点调处”向“系统治理”转变。其中,“客家矛盾客家调”调解室作为指挥调度平台,专注于群众身边的日常矛盾化解;“部门对口”信访源调度平台则负责对信访、摸排、网络投诉等渠道信息分流处置,实现源头预防与分级响应。
在此基础上,该综治中心以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依托“客家矛盾客家调”调解室探索形成“三渠道”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利用19个社区调委会化解一批;“引流、分流”一批矛盾纠纷到县人民法院;通过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决定“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一批。通过整合社区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社区法律顾问以及热心人士组成调委会,以“一对一”化解的方式,组成工作调解小分队,通过调解、化解、形成协议等方式,促进各类社会矛盾的解决。
多元共治 综合治理“添动能”
“谢谢你们调解室,没有你们,我们不可能这么快拿到钱。”今年8月,11岁的小红(化名)在通过有信号灯的路口时,被一辆右转弯的电动自行车撞倒受伤,经医院检查诊断为骨折。其监护人多次向肇事方李某催告,但对方因家庭困难,难以支付4万余元的医药费。在向社区求助后,案件被引导至“客家矛盾客家调”调解室。
受理后,调解员迅速联系了相关保险公司及肇事方。根据事故责任认定书,调解员明确了各方责任与垫付金额,由保险公司先行垫付1.3万余元用于应急治疗。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明确了包括非医保用药在内的费用分担方案。协议生效后,双方共同向法院申请了司法确认。最终,肇事车主支付了其承担的份额,保险公司也按期履行了3万余元的赔偿。
这起跨部门协同的调解案例,成为信丰县城市社区综治中心推进“多元共治”机制的缩影。该中心依托数字化治理体系,整合法院、公安、保险、司法所、信访及社区等多方资源,完善“群众反映—系统派单—多方联动—结果反馈”全链条流程,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矛盾化解服务。
法理并用 服务触角全覆盖
今年5月,信丰县城市社区综治中心“客家矛盾客家调”调解室成功化解一起复杂的婚姻家庭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该案当事人项某与杨某属再婚重组家庭,婚后育有一子。因感情破裂,双方矛盾不断,一度升级为肢体冲突,辖区派出所先后5次紧急预警。信丰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及城市社区综治中心迅速启动联动机制,委托“客家矛盾客家调”调解室介入调处。
调解初期,男方杨某及其家属主张离婚,而女方项某因情绪较为激动,难以接受再次离婚的现实。面对僵局,调解员陈圣伟带领团队多次上门沟通,通过情绪疏导、利弊分析和典型案例引导,逐步缓解双方对立情绪。
经过三轮面对面调解,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一致,签署离婚调解协议。经法院裁定,双方婚姻关系依法解除。
在不断的实践中,信丰县城市社区综治中心将基层调解经验提炼为系统化、标准化的工作体系,探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433”调解工作法。
“这一方法成为调解工作的‘金钥匙’——通过‘四套调解方法、三种调解方式、三组开导思维’,要求调解员以敏锐洞察力发现问题,用法律计算经济账、用德善化解心结,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定分止争。”陈圣伟表示,“我们希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调解故事留在民间。”
截至2025年5月,信丰县城市社区综治中心已规范指导19个社区调委会统一挂牌运行“客家矛盾客家调”调解室,实现实体化落地。运用“433”调解工作法累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701件,签订调解协议895件,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文/图 崔雪 记者连永成)
编辑:何 山
校对:衷丽萍
复审:朱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