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县的李某轻信“炒股导师”被骗200余万元,万安县的匡某因虚假驾考App损失61万余元,吉安市的彭某被“充值返现”App诱骗16万余元……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迭代,涉及App的诈骗案例屡见不鲜。
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早在2022年就排查打击仿冒App4.2万个,并纳入国家涉诈黑样本库。
近日,新法治报邀请民警和专家剖析涉诈App治理路径,探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有效举措。

涉诈App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2024年12月,靖安县居民李某掉入了“投资理财”陷阱。李某被诱导加入一个QQ群,“炒股导师”与群友刻意营造“人人能赚大钱”的氛围,进一步诱导其下载名为“某大机构金阳光”的App。
靖安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邹晨宇介绍,该App实为诈骗分子仿冒的平台,所有资金数据、盈利参数均由诈骗分子操控。短短半个月,李某被骗走200余万元。
此类涉诈App极具迷惑性:“抖音会议”App模仿正规平台界面,诱导用户开启屏幕共享以窃取信息;兼职刷单平台MMN以“数据修复”“信誉分恢复”为借口,故意阻碍用户提现,形成“延迟诈骗”模式。
“涉诈App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峡江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反诈中队民警吴聪表示,涉诈App团伙中“金主”(掌控资金)、技术组(开发App)、话务组(话术诱导)、取款组(转移资金)等分工明确。近期,峡江县居民娄先生遭遇的机票改签诈骗案便具有典型性。娄先生接到诈骗电话后,被诱导下载不明App并开启屏幕共享,其个人信息与银行卡号、支付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遭窃取,账户内15万余元被转走。所幸民警迅速出击,为其挽回12.1万元损失。
吴聪表示,现行电诈治理体系面临双重挑战,首先是法律滞后性,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规制以“数额标准”为核心,3000元以上方可立案,涉诈App常通过“小额多次”规避。不过,依据《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多次诈骗的累计金额可以构成犯罪并立案。其次是技术壁垒,电子证据易篡改、虚拟身份难追溯、跨域数据互通不畅,影响打击效率。
平台审核不严暴露监管漏洞
电信网络诈骗高发,危害群众财产安全。打击治理电诈面临侦查取证、追赃挽损、行业监管等方面的难点。
在侦查取证层面,公安机关积极探索技术反制手段。依托国家反诈中心App,实现诈骗电话实时标注,结合AI算法分析用户行为特征,精准预警潜在受害者。用户接打陌生电话时,手机屏幕会弹出“快递外卖”“广告推销”“涉嫌诈骗”等标签,可一键拦截可疑号码。
“我们通过深度分析诈骗话术与用户心理,构建了动态预警模型。”吉安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杨帆介绍。同时,警方强化跨区域协作,推动银行、通信、互联网企业联动,建立涉诈资金快速止付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提升预警响应效率。
追赃挽损是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赃款到账后,诈骗分子会将资金从一级账户转至二级、三级账户,通过多环节洗白,追回难度大。”邹晨宇介绍。
涉诈App获审批上架,暴露了行业监管漏洞。平台审核机制存在技术局限性,应用商店的审核主要依赖自动化检测和人工抽查,涉诈App常采用一些手段规避审核,如高仿界面,使用相似图标和名称,上架时提交合规版本,后续植入诈骗功能,或者初期以正常功能通过审核,后续通过客服诱导用户转账或充值。同时,相关平台存在审核标准执行不严问题。
近年来,黑产技术不断升级。如利用“马甲包”策略,同一诈骗团队开发多个相似App,单个被下架后迅速更换马甲重新上架,而对App的封控需要层层审批报备,封完一个还有数个。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电信运营商需落实电话用户实名制,及时封堵涉诈域名和网站。然而,部分运营商对高风险号码监控不到位。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监测异常交易行为的能力不足,存在监管短板。
2024年9月1日,万安县居民欧阳某的遭遇印证了这一问题。他通过抖音直播间购买直播带货课程后,被诱导下载名为“Amatok”的App,并通过QQ邮箱注册“柚子百货”App。在App内接单提货后,欧阳某获得了收益,但无法提现,最终被骗208529元。经查,诈骗分子利用虚拟货币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及空壳公司账户转移资金,隐蔽性强,追查难度大。
专家:多方联动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在数字化浪潮中,电信网络诈骗已演变为威胁公众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曾任公安部国家反诈大数据平台及国家反诈中心App项目主要负责人的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邢凯指出,优化反诈教育体系是筑牢全民反诈防线的核心路径,多元化反诈宣传虽短期提升了公众认知,但存在长效防诈能力弱、精准覆盖不足、评估机制缺失等问题,制约着反诈教育实效。
邢凯提出了“开发情景式教育材料与趣味测试题库”的技术赋能方案:融入“眼动仪+反诈”智能教育工具,构建“以一本数字教材《电信网络诈骗原理与防范》为基础、一门通识课程《识骗有道——破解电信网络诈骗的秘密》为核心、N类诈骗题库为应用,深度融合‘反诈GPT智能助手’提供实时问答、案例剖析与个性化学习引导”的智能化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模拟诈骗场景检验知识掌握度,既能优化教育策略,又能激发群众自主提升防诈能力的动力。记者了解到,这一方案已在南昌大学开展实验验证。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华生建议从三方面完善治理涉诈App制度:细化诈骗数额标准,明确“累计计算”的操作规范,降低小额诈骗立案门槛;增设“技术中立”条款,要求App开发者履行身份核验、异常行为预警等义务;完善跨境电子数据取证条款,推动建立跨国电子证据绿色通道。
黄华生认为,治理涉诈App是系统工程,需要立法、执法、司法与社会协同发力。他表示,通过强化技术反制、深化多方联动合作、推动行业自律,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拦截、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方能筑牢反诈防线,守好群众“钱袋子”。(文/傅斯瑶 记者程呈)
编辑:何 山
校对:陈卫星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