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7日 16:11编辑:聂琪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2025年11月1日,第34个全国消防日前夕,英雄城里,秋意正浓。
一棵开得正盛的桂花树下,斜倚着一根拐杖。它近1.3米长,有着橙红色的外身、黑色的胶底,底部的胶垫被岁月磨平。
拐杖的现任主人,是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的消防员陶佑铭,他正用拐杖进行康复训练,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营区行走。
这些年来,拐杖的主人一换再换,它的“忙碌”程度,堪比执勤训练的消防员。
谁也不记得,它到底服务了多少任“主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平凡悠长的岁月里,只要有人受伤,它便会默默出现在需要的人手中。
一
“当时就觉得需要有个东西支撑着我,陪伴着我康复。”
拐杖和特勤队的缘分,要追溯到2018年8月。它的第一任主人,是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熊鹏——现任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处二级督导员。
年轻的熊鹏,长期扎根一线,忙于灭火和训练。一次意外受伤,熊鹏躺在病床上休养了许久,看着自己缠满纱布的左脚,他决定网购拐杖。
一根橙红色外身、黑色胶底的拐杖就这样出现在他的手中。对于长期奔跑在灭火救援一线的熊鹏而言,速度就是生命。第一次使用拐杖的他,总觉得心里别扭,一边和拐杖磨合,一边强迫自己适应这种“慢”速度。“伴着疼痛,我一点点地学会如何使用拐杖。为了接受它的存在,我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建设。”熊鹏说。
特勤队的人,最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
拄着拐杖,一次次站立、迈腿、前行,熊鹏逐渐找回了节奏,也重新定义了坚持的意义。拐杖从“累赘”变为伙伴,支撑他走过康复的每一步。伤愈归队后,他将拐杖留在了营区的储藏室。他相信,这根陪他走过低谷的拐杖,或许也能撑起下一个踉跄的身影。
“它能帮我们站起来。”这句朴素的话,成了拐杖流转的开端。此后,每当有人训练受伤、行动不便,这根拐杖便会悄然出现,默默承托起另一份倔强。
这些年来,熊鹏见识到队员们迎难而上的无畏勇气,真正理解了特勤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2018年,南昌一在建工地塔吊机起火,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
起火塔吊机旁的建筑物有10多层高,人字形的房檐光滑难行,旁边就是几十米的“悬崖”。熊鹏带队沿着其攀爬至起火点下方,浓烟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视线几乎被吞噬。他握紧水枪,指挥队员利用绳索固定身形,一寸一寸地向火源逼近。
眼看着火势越来越大,谁也没有后退。队员们在熊鹏的指挥下,绑着安全绳索,抱着水枪就往上冲,熊鹏说:“其实我们也会怕,有几个新消防员灭完火下来,腿都软了。但我们是特勤人,无论面对多困难的灭火救援,我们都不能退、不敢退、不会退。”
二
这根拐杖在特勤队里有了名字——“老伙计”。每任使用者离开时都会将其擦拭干净,郑重交到下一任手中。
2022年12月,熊鹏调离岗位,离开了待了7年的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他默默带走私人物品,唯独将拐杖留在了队里。他说:“它留在这里,属于每一个需要支撑的队友。”
有人韧带撕裂,有人骨折康复,他们在训练场、火场之外的另一条战线上,与疼痛较量,而“老伙计”始终默默支撑。渐渐地,新队员入队第一课,不只是学习水带铺设,还会听老队员讲这根拐杖的故事。
这根拐杖,成了信念的具象,沉默却有力。
今年11月3日清晨,阳光洒进营区,又一位年轻队员拄着它缓慢走过操场,背影坚定,一如当年的熊鹏。此时,拐杖的主人名字叫陶佑铭,他的脚步虽慢,却稳稳踏过每一块地砖,朝阳将“老伙计”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延伸出一串无声的誓言。
2003年出生的陶佑铭,是特勤队的“新鲜血液”。去年夏天,他训练时不小心摔跤,致小腿骨折,入院做了一次手术。今年10月13日,陶佑铭又做了拆除钢板的手术。两次住院,“老伙计”都陪伴在他身边。
住院期间,为了让陶佑铭更快恢复体力,特勤队专门派了队友李晟充当他的陪护,在医院照顾他。李晟每天陪他做复健,扶着他一步步挪动,像当年老队员带新消防员那样,耐心讲解每一个动作要领,轻声鼓励他坚持下去。
术后康复的路漫长而枯燥,但陶佑铭从未想过放弃。他知道,手中这根拐杖承载的不只是身体的重量,更是几代特勤人传递下来的信念与温度。每一次抬腿、迈步,都像在重走前辈们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刻着不屈的誓言。
他记得李晟曾说:“这拐杖以前支撑过熊队,现在支撑你,将来还得支撑更多人。”那时他正扶着栏杆练下蹲,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在医院的日子里,清晨的“闹铃”是护士查房的声音。每天李晟起床后,会收起陪护折叠床,习惯性伸了伸睡得僵硬的腰,然后去卫生间拿毛巾、打水、挤牙膏,帮陶佑铭刷牙洗脸、洗衣服、收拾病房卫生……
每次看到李晟忙来忙去的样子,陶佑铭就想撑着拐杖走一走,自己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每次李晟都会从他手上接过拐杖,说一句:“我来吧,受伤的时候放平心态,我也是你的一根‘拐杖’。”这句话像火种落在心间,让陶佑铭重燃斗志。
他明白,所谓传承,并非仅是拐杖在手中流转,更是有人愿意为你弯下腰、撑起一段路的担当。
如今,他已能独自拄拐行走,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李晟作为资深陪护,也充当了拐杖的“角色”。任亮肾结石、岩糯丙发高热、陶佑铭小腿骨折……都是李晟去照顾。为什么总是出现在队友最需要的时候?李晟说:“我刚进队里的时候,我的班长也是这样对我的,现在队友受伤了,我就觉得这是我应该去做的事。”这种无声的接力,早已超越了职责的边界。
在特勤队,伤痛从不是一个人的战役,而是一群人用行动书写的守望。李晟的身影穿梭在病房与训练场之间,像一根坚韧的绳索,将信任与责任牢牢系在一起。他不善言辞,却用日复一日的搀扶、端药、复健示范,把“队友”二字刻进细节里。
陶佑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原来传承不仅是接过拐杖,更是学会在别人踉跄时,主动递上自己的双手。
三
康复训练渐入正轨,陶佑铭开始尝试脱拐站立。11月5日,晨光斜照进训练室,他扶着扶手缓缓抬起脚,重心一点一点前移,汗水顺着脖颈滑落。突然一个不稳,身体倾斜,可这一次他没有慌乱,而是迅速调整呼吸,双手撑住栏杆重新站稳。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是每一个南昌特勤消防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陶佑铭深吸一口气,再次抬起腿,动作虽慢却愈发从容。
术后不久,陶佑铭便开始了日常化体能训练。“哪怕是借着拐杖训练,我也不想拖大家的后腿。”陶佑铭说,队友训练辛苦,他白天就主动在训练场上承担训练保障和技术指导,晚上还承包了队里的通宵坐岗。
他用行动证明,伤疤不是退缩的印记,而是重生的勋章。
每一个使用过拐杖的人,最终都学会了如何成为别人的支撑。徐健帅作为队里的训练骨干,康复期间会在操场上参加挂钩梯项目训练,他脚不能剧烈运动,就在一旁分解动作,训练手部力量;任亮受伤后“特别能吃苦”,主动承担起队里后勤保障工作,拄着拐杖跑上跑下,服务保障队友的生活起居;杨佳斌作为队里的“老驾驶员”,康复期间“特别能奉献”,发挥车辆驾驶、装备操作维护的特长,在装备器材室传授新消防员驾驶消防车辆、装备维修技能……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归队,用坚守诠释着不屈的信念。
拐杖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道道挺立的身影。
(文/图 徐雪松 胡榕 李柴薇)
编辑:聂琪
校对:陈卫星
复审:吴旭
Powered by WILL 赣ICP备15001586号-4技术支持:新法治报
网站管理:新法治报社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 邮编:330038
Copyright @ 2008-2017 平安江西网 版权所有
投诉举报电话:0791-8684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