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 17:16编辑:聂琪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群众只有看到你对每件事都上心,才会信任你、把你当朋友。”这是奉新县公安局罗市派出所所长王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2007年转业从警以来,他始终扎根基层一线。2022年调任罗市派出所时,该所在全市公安派出所考核中连续两个季度排名靠后。面对困局,王敏带领全所民(辅)警从一张小小的“警民联系卡”做起,通过夜间巡逻、警民恳谈、联系群沟通等方式摸排民情民意;他骑着自行车走访群众,用喊话喇叭普及安全知识,并创新推出“三一三”工作法,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3年来,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百余件。如今,罗市派出所已从昔日的“后进所”变为群众称赞的先进集体。
联系卡架起“连心桥”
11月12日10时,记者走进奉新县公安局罗市派出所。这座标准的“五人所”院内,一辆加装了喊话喇叭的警车引人注目。“这喇叭已经换过七八回了,”该所民警陈啸笑着说,“平时,我们靠它宣传防溺水、反诈等安全知识,效果特别好。”
记者走上二楼办公室时,王敏正坐在电脑前调阅治安“三张图”,仔细查看辖区情况。他个子不高,却显得精干利落。回忆起3年前初到罗市派出所的情景,王敏仍记忆犹新:“我刚从奉新县公安局工业园区派出所调任过来时,罗市派出所刚由森林派出所转为地方派出所,基础工作薄弱——2022年一季度,在全市公安派出所的考核中排名倒数第八,二季度更是跌至末位。”他表示,上任不到一个月便被约谈。
面对困境,王敏没有退缩。他深知,基层工作的核心在于联系群众,必须从最基础的群众工作做起。于是,他把目光聚焦在警民联系卡上——将全所民(辅)警的联系方式、职责分工制成卡片,张贴到每个村组,“谁是包片民警,电话是多少,有事该找谁”群众一目了然。
“电话就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哪怕是半夜接到陌生来电,也必须接听——因为那都是老表的事。”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辖区常住人口中,超过90%都能准确说出自己片区民警的姓名。
起初,王敏走访了解辖区情况并不顺利。他请村干部组织村民到会议室座谈,但大家普遍不情愿,坐立不安,难以敞开心扉。为了倾听群众心声,王敏果断转变方式——不再依赖正式会议,而是利用晚间巡逻的时机,主动走进村民日常聚集的地方,坐在他们中间拉家常。
“看到哪儿有人,就坐到哪儿,有时连村干部都不知道我已经来了。”他说。每个村都有固定的“人气点”,比如小卖部、纳凉处,他就直接过去和村民聊天。针对节假日群众集中返乡的特点,他还安排民警开展集中走访。对暂时不在家的村民,则采取“一次上门+一次电话”的方式,确保联系无遗漏。
“我们已对辖区所有住户完成全覆盖走访,并逐一拨打了联系电话。”王敏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记者注意到,他为辖区内170余位居民的联系方式都标注了星标。“这些带星标的联系人,都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定期电话回访的对象。”
骑自行车巡逻拉近警民距离
骑自行车巡逻是王敏的“秘籍”。在他看来,开车巡逻速度太快,难以观察细节;而骑自行车则灵活得多——不仅能穿行于田埂和小巷之间,发现情况还能随时处置,遇到群众也能聊上几句,拉近警民距离。刚调到罗市派出所时,只要当天有空,王敏都会骑上数小时自行车,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所长要求我们做到‘户户走到、人人联系’,大家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了。”陈啸告诉记者。在王敏的带动下,全所民(辅)警纷纷骑上自行车,深入群众开展走访。
据王敏介绍,有一次,他扮作顾客询问村里商店老板:“派出所民警最近巡逻了吗?”老板脱口而出:“警车是来过,但对民警没啥印象,我们还以为是来抓赌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此后,王敏给警车加装了喊话喇叭,每天巡逻时同步开展宣传。如今,警车还没到,声音先至——乡亲们一听就知道:这是王敏和同事们来了。
“以前很少见到民警;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天天在村里出现,有事一叫就到。王所长还常常关心我们有没有什么难处。”村民李大叔说。
经过持续走访与深入实践,罗市派出所实现了质的飞跃:截至目前,该所在全市公安派出所考核跃升至前30名;今年以来,辖区警情持续下降,11月同比下降12.8%,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实现“零发生”。“现在老乡们见到我们都会主动打招呼,还热情邀请进屋喝茶。”王敏自豪地说。
创新推行“三一三”工作法
在王敏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本厚厚的矛盾纠纷调解台账。“这是我们创新推行的‘三一三’工作法。”王敏介绍,该工作法包括“三分机制”——分类排查、分级标注、分层研判;“一根链条”——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三项机制”——回访跟踪、法治宣教、考核激励。这一方法的探索诞生,源于一起“牛吃菜”纠纷。
“我们村牛养殖和苗木产业相对集中。村民素有养牛传统,但过去因缺乏统一管理,各家散养的牛常闯入他人田地啃食蔬菜、踩踏庄稼,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频发。”王敏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带领民警挨家挨户走访,积极对接镇政府,并组织全村养牛户召开座谈会,通过讲法律、摆道理、谈感情,推动达成共识。
最终,所有养牛户签署承诺书,“规范养牛”被正式写入村规民约:今后若牛只再次闯入他人田地啃食作物或踩踏苗木,首次须照价赔偿,再犯则予以罚款。
“如今村民放牛都会牵绳,再也没发生过纠纷。”王敏说。这件事让他认识到,矛盾纠纷必须源头预防。为此,罗市派出所建立了涵盖12类问题的矛盾纠纷台账,并按照“重点类”“关注类”“一般类”三个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对上百起纠纷逐一标注风险等级,其中被列为“重点关注类”的,民警平均走访十余次,确保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王所长调解矛盾纠纷既耐心又有新意。”竹溪村村干部介绍,村里两户人家因宅基地纠纷争执了十几年,始终难以化解。王敏在秋冬时节创新推出“篝火夜话”调解法——将双方请到火堆旁,一边围炉拉家常,一边讲情理,最终促成了双方握手言和。“围在火边聊天氛围温馨,人们容易敞开心扉。”王敏表示。这种接地气的调解方式,已成功化解多起因土地等问题积压多年的矛盾纠纷。
“矛盾纠纷无小事,处置不当会酿大祸。”王敏表示。依托“三一三”工作法,辖区矛盾纠纷化解率已超95%,实现“民转刑”案件零发生,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腾出派出所院子给群众晒谷
今年10月,正值秋收时节,罗市派出所的院内铺满了金黄的稻谷。此前,有群众反映“晒谷难”,王敏当即决定将派出所院子腾出,作为临时晒谷场,并主动帮村民卸粮、摊晒、收谷。
在王敏这里,这类“小事”早已习以为常。2023年,他走访发现村民毛某凤因早年头部受伤导致言语不清,成为“黑户”近40年——仅模糊记得自己姓毛、来自上饶玉山。面对这一难题,王敏多方奔走,联系玉山警方,在筛查200余名同姓人员后,终于找到其亲哥哥。考虑到毛某凤行动不便,他又积极协调两地警方,创新采用异地协作办理机制,仅用3个月便成功为其补办户口,解决了这个疑难户口问题。
“拿到户口簿那天,毛某凤哭了。”王敏回忆道。这件事让他更坚信“群众之事无小事”。为了提升服务实效,他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精心制作了8000余把印有反诈、防溺水、防火和交通安全等实用知识的扇子,免费发放给居民。“一把扇子至少能用一个月,宣传效果远胜于一次性传单。”他说。
在王敏的推动下,罗市派出所组建了27个警民联系群,覆盖辖区4146名常住居民。“上次我家牛丢了,值班民警立马帮忙找了回来。这样的人,我们信得过!”村民王大妈感慨地说。为提升沟通效率,王敏坚持每周将工作内容整理成长图,汇总后推送至各群;他还主动注册短视频账号,定期发布派出所日常动态和防范知识,积极与村民互动。如今,这些联系群已悄然成为警民之间的“连心桥”,群众遇事第一时间在群里求助,民警也总能迅速响应、及时帮扶。
凭借深耕基层治理,罗市派出所荣立集体三等功,其党支部被评为“宜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王敏亦先后获得“奉新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采访结束时,王敏正忙着筹备下一场“篝火夜话”活动。“年底将至,外出务工的乡亲陆续返乡,正是倾听心声的好时机。”他表示,“把群众当朋友,用心用情办实事、解难题,他们自然会信任你、支持你。”这份初心与担当,让他成了群众心中的“贴心人”。
(文/施佳良 首席记者龚辰欣)
编辑:聂琪
校对:陈卫星
复审:朱叶
Powered by WILL 赣ICP备15001586号-4技术支持:新法治报
网站管理:新法治报社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 邮编:330038
Copyright @ 2008-2017 平安江西网 版权所有
投诉举报电话:0791-86847709